俯瞰钟山(资料图)。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五年发展,五年跨越。
“十三五”时期,六盘水市钟山区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狠抓落实、精准发力、奋勇拼搏,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跨入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至2019年,钟山区GDP年均增长8.8%,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6.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8%,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4.8万元;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49下降至2019年的2.43。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钟山区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抓党建,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果。建成大河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月照双洞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大湾春全农业园区3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累计完成原煤产量3071.16万吨、钢材1781.62万吨、水泥1869.96万吨,发电量160.24亿千瓦时;累计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4家;重点推动首钢水钢首个智能制造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成大河边煤矿瓦斯发电二期项目和撬装集气站;实施“百企改造”项目124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5.36亿元。
服务产业得到新提升。建设形成1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景区集群;水钢智慧物流成为全国229家无车承运人企业之一;网上交易平台“凉都购”PC端、手机端及39个电商服务站点建成投入运营;拥有大数据核心业态企业5户,建设大数据产业项目5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累计实现23个贫困村出列,1.611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为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市委市政府从大局出发,将水城区的五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任务交给钟山区,到2020年初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深度贫困村29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同时,聚焦攻坚重点,全面攻坚饮水工程、全面推进电力升级、全面改造农村路网、全面改善通讯质量、全面整治乡村环境;聚焦精准脱贫,全面落实教育医疗扶贫、 产业扶贫、就业培训、 兜底保障措施;聚焦“开放式扶贫”,以人才支持、市场对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金支持为重点,实施“一企一策”优惠政策,“一项目一专班”推进落地。
——风险防控取得新实效。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深入实施支持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面统筹预算安排, 有效防止到期债务违约风险;牢牢守住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工作要求, 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城区棚户区改造2.45万户,建成煤矿棚户区安置房 2384 套;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9.01公里,新建及改造雨污管网126.13公里,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达90%;大力推进厕所革命,66座城区公厕达到星级标准;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勇夺“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全部乡镇、 旅游景点公路二级化,通集镇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标准化。
——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交通方面,建成并运行安六高铁,成功融入周边省会城市1小时经济圈,农村交通路网明显改善;电力方面,建成运行岔河水电站、大河边煤矿瓦斯发电站、汪家寨光伏地面电站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建设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1座,农村电网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水利方面,有序推进关门山、箐沟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红岩、陈母寨等22座水厂,修建蓄水池95个;通讯方面,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646个,30户以上自然村通信网络覆盖率达95%,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100%;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大湾镇、大河镇、汪家寨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户用卫生厕所6870户。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战和固废治理战,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全力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城市棚户区改造2.45万户,建成煤矿棚户区安置房2384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 90%、义务教育巩固率98.8%、高中阶段入学率95%;医疗卫生便捷亲民,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02家(医院55家),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助残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跨入新阶段。坚持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民生需求导向抓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化解生铁产能257万吨,粗钢产能150万吨,去产能成果不断巩固,常态化打击取缔“地条钢”生产;行政改革方面,完成区级国家机构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改革任务;国企改革方面,整合重组区属国有企业56家,完成85个村854个村民组清产核资工作;税费改革方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31亿元;“放管服”改革方面,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占比达98.5%。同时,围绕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任务277项,制定出台方案措施269项。
“十四五”时期,钟山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钟山区供需平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包容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启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魅力钟山”的新征程。
(严显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