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水城游击队起义地鸡场小岩脚遗址
水城游击队起义地鸡场小岩脚遗址现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原发贵乡)。
水城游击队的建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边防大队三中队”,由于三中队的人员大多是水城籍人,主要活动区域在水城境内,因此群众习惯称之为“水城游击队”。
1949年3月23日,尹朝阳、唐和清等革命志士,集中200多人,60支枪以及火枪、大刀、长矛等武器,在妥倮小岩脚举行武装起义。队伍暂编成4个小队,坚守归集黄河各渡口,阻击进剿发贵的国民党1027团军。
战斗打响后,起义队伍坚守阵地,与敌人隔江对战了3天3夜,毙伤敌军49人,其中连长2人、排长3人。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较大而失利,“水城游击队”决定撤退。尹朝阳和王占元带队伍撤向宣威宝山与柴爱国部汇合;唐和清率部分队伍保护妥倮大洞群众撤退,后也撤到宝山。
4月,范子纲按柴爱国的指示带领20余人来到宝山,这时水城参加游击队的人员也发展到100余人。
为阻击贵州水城国民党保安团向宣威游击根据地进犯,滇东北地委决定,在水城、宣威交界的宝山、格宜一带组建宣威边防游击大队。
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宣威边防游击大队在宣威的格宜举行建队宣誓仪式。水城游击队员编为三中队,范子纲任中队长,唐和清任副中队长,马树统任政治指导员。
三中队成立后,集中开展政治学习和训练,原来抽去宝山干训班学习的胡德良、唐光辉、何国俊也已结业归队,并协助开展政治工作。
通过一个多月的整训,游击队的革命性、战斗性、组织纪律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正式武装。5月,这支革命武装以崭新的面貌回师水城,开展游击战。
三中队回师水城后,首先袭击了发贵乡公所,彻底摧毁反动的乡政权。紧接着,又打下应中、马龙两个乡公所,活捉应中乡乡长王镜明。
在攻打玉舍大匪首安文光途中,得知敌人有埋伏,遂转向泥猪河过宣威,接受边队大队的命令,赴窝都河阻击从威宁进犯宣威的国民党1027团军。
在战斗中,三中队利用有利地形,以少胜多,成功阻击了武器装备良好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保卫了宣威解放区。此后又在宣威配合其他游击队,打击地方匪霸武装以及阻击从贵州省向云南逃窜的国民党第8军等战斗。
10月,三中队又回到水城发贵乡,在柴爱国的主持下,建立水城第一个人民政权――欧布村政权。接着,又在箐脚等四、五个村建立村级人民政权,开辟了水城的第一个解放区。地下民兵组织也在应中、杨梅、马龙等几个大乡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三中队转战宣威、水城结合部,在发贵、应中、杨梅、龙场、玉舍等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队伍发展到80余人,有力打击了国民党乡村政权和封建势力,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水城。
195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41团进驻水城。水城游击队经柴爱国主持移交水城驻军,配合人民解放军投入到剿匪斗争中。
这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水城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水城县纪委监委)
下一篇: